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有做嘸做,聊到天穿過」(正月二十天穿日)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立國,對於過年假期特別重視。所以從春節到元宵節,都有很多慶祝活動,甚至於要到正月二十日,客家人所謂的「天穿日」,過年假期才算結束。而「天穿日」是客家人特有的節日,依習俗這一天必需休息,據說是為了紀念「女媧」煉石補天的典故而流傳下來,客家話有句俗諺說「有做嘸做,聊到天穿過」,意思就是過了天穿日才要開始農忙下田。在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親,天穿日當天,也有「補天穿」的習俗,大家都要吃炸年糕,而炸年糕就是祭拜女媧娘娘的祭品,炸年糕也象徵女媧娘娘將天空漏洞補起來的五色石,另外,天穿當時因天空漏洞,老一輩的客家鄉親都認為,天穿日當天都會下雨,巧合的是,天穿日下雨機率奇高無比。另外,有些媽媽還特別在這天帶女兒去穿耳洞,希望女兒可以和女媧一樣美麗。
楊梅區於今年舉辦「敬天祈福慶天穿-愛上楊梅微旅行」系列活動,除延續103 年、104年辦理「老樹結綵」迎天穿,藉以喚醒人們對於生態資源的保育觀念,另在2月27日天穿日當天,也規劃「楊梅祈福-宮廟巡禮」、「陣頭踩街」,以及「祭天迎神」、「環保藝品展示」活動,傳達客家人敬天愛地的精神;

2月27日晚上並舉辦「楊梅慶天穿」提燈踩街祈福活動,以延續慶天穿、鬧元宵氛圍。另為響應「全國客家日」之熱情利他、客庄樂活的概念,於2月28日起規劃四梯次「愛上楊梅微旅行」活動,期望帶領微旅行風潮,結合人文采風、古蹟風景、美食產業等,推動楊梅「糕」、「餅」、「奶」、「茶」特色,讓外地民眾暢遊桃園、認識楊梅,藉以凸顯在地特色、深化客庄風貌,在春節元宵歡樂氣氛中,展現不一樣的「天穿日」!
◎傳說~~~
從前在女媧造人多年之後,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突然打了起來,雖然共工以猛烈的洪水攻擊,但終究不敵祝融的憤怒之火。失敗的共工覺得很沒面子,一頭撞在撐天的不周山上,他雖然沒死,但大地卻因此傾斜入海,天也破了個窟窿,人間一片生靈塗炭。女媧看見了,便以五色石補天,還拿巨鰲的四隻腳來撐天,於是,大地又恢復了昔日欣欣向榮的景象。 後來,客家人為了紀念女媧,便將女媧補天的日子定為「天穿日」,當天,所有客家人都不用工作:男生不必下田,因為怕鋤頭把大地弄裂了;女生也不必織布,怕針把天刺穿了,這天就是為了要讓大地休息的。
◎天穿日意義深遠~~~
除了紀念偉大的女媧外,還提醒保護我們珍貴的地球,不要讓地球的病惡化。所以,我們應該確實做到節能減碳重環保,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元宵節。

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中國的元宵活動發展歷史悠久。一些地區會有大型的花燈會,
主要有吃元宵、猜燈謎、放天燈等。天燈的由來相傳在三國時代,諸葛亮為了軍情傳遞所發明,所以又叫孔明燈。而平溪放天燈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因為平溪、十分等附近地區,位於山區且交通不便,時常有土匪會殺害村民,當土匪來臨時村民大多會往山上逃跑,而天燈的作用就是告訴村民土匪已經遠離村莊,可以回家了。相傳避難的那天剛好是元宵節,所以之後元宵節附近居民都會用放天燈來互報平安,之後就變成一種傳統了。
其他習俗有
◎燃點燈火:除了中國不同地區皆常見的掛燈籠、鬧花燈外。在日本、朝鮮半島都有燒塔的習俗。閩南、廣東、台灣等地在元宵節前後祝賀添丁的開燈儀式。也有不少地區有放天燈祈求平安的習俗。
◎走橋:走橋也是不同地區皆可見的元宵節習俗,可以祈求健康、驅除百病。在古代,這天是婦女少有可以外出四處走動、出遊的日子
◎盜褔:也有地區有在田裡偷農作物或泥土的習俗,而且偷到了的人挨了罵是最吉利的,台灣是偷蔥,朝鮮則是偷泥土,稱為「盜福土」。
◎跳繩:中國和朝鮮都有小孩在元宵節跳繩的習俗,作為祛病延年的娛樂活動,並有歌聲鼓聲伴奏。
◎石戰:有些地區如福建南部、朝鮮半島的人們會石戰(互擲石子)。
◎咬堅果:有咬堅果或糖果祈求牙齒健康的習俗。
◎上元圓:元宵節吃湯圓為傳統習俗,在彰化鹿港吃的是一種叫「上元圓」的古早味,非常特殊,在粽葉上排好上元圓後用蒸的,內餡有紅豆、芝麻和陳皮花生,但一年才賣一次,從清朝至今流傳已經百年了喔。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古老的節日~~春節,流傳至今的風俗習慣

民國65年過年,於國寶新村巷弄拍攝的
這是我10歲的相片,真的很珍貴喔。
春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辦年貨,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一種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的種類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更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年初六)
年初二(90.01.25)一定要有的"蛋糕"
◎年畫,春節挂貼年畫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現今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
誠 8歲生日,皮卡丘蛋糕(開心喲~~~)
老中青3代一同切蛋糕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
◎包餃子,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算算初二回娘家次數,真的是少之又少,因為誠生日溜~~~~
◎壓歲錢,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其起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誠三歲生日(85.02.20),主角缺席,因為小壽星的午睡時間到了啦。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不知道壽星許了甚麼願望,大夥笑得這麼開心。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