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Babo Rinisan(揮淚泣別(盛夏))~~大雪山林道200線


大雪山的泰雅族原名是Babo Rinisan。Rinisan意為『流淚』,即『含淚泣別的山』。因為大雪山是南方佳陽社不足與北方新竹聽泰雅族的獵區分界線,昔日彼此通婚,佳陽的新娘嫁到北方時,族人越過志樂溪將新娘送至大雪山大草原,揮淚泣別而回,因此稱作Babo Rinisan。根據登山界耆老楊南郡先生的考證:「大雪山係日人所命名,其因大草原風光,即向北海道的大雪山,故名。命名的由來與『雪山』無任何相關。
大雪山林場,全名是大雪山示範林區大雪山林場,是早期臺灣的林場之一,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在戰後才有開採紀錄,但因為臺灣林業沒落,而轉型為現在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大雪山林場亦是台灣第一個完全使用林道運輸的林場,改變了以往以鐵路、索道為主的運輸型態。林道沿途美景吸引眾多遊客前往渡假






由大雪山林道19.8K的地方,大家通常會把車停在那附近. 明顯的地標為路旁的水塔, 往長壽山1860峰一路非杉即竹走來非常舒適,逆走西北稜線仰攻鳶嘴山,再連稜縱走橫嶺山,下橫嶺山自然步道(木馬古道)出15K育才巷登山口,最後再踢4.8K林道回19.8K停車處,是經典大O型縱走。若有車接駁,可以在橫嶺山下來後,右轉出木馬古道回0K處(大雪山林道26.5K處)。
鳶嘴-稍來-小雪山 國家登山步道:此步道起點位於200林道27公里橫嶺山隧道旁,終點為200林道50公里小雪山莊。步道分為兩段,前段為鳶嘴-稍來縱走步道,此段鳶嘴山部分,沿途峭壁林立,困難度高,有懼高症者勿輕易嘗試,稍來山部分路面平緩,森林資源豐富。後段為船行-鞍馬-小雪山 步道,步道平緩好走,但此段路途長,全程走完需要良好的體力。
稍來山瞭望臺:稍來山瞭望臺於稍來山三角點旁,標高2320公尺,早期為監視森林火災之用,現開放遊客參觀。為秋季賞楓的絕佳地點。




森林浴步道:可由位在200林道46公里處遊客中心進入,為一檜木林區。此步道可前往小神木。
天池:為園區的盡頭,海拔2600公尺,面積0.4公頃,屬於高山湖泊。冬季寒流來襲時有機會賞雪,池旁的瑞雪亭有獨特景觀,能觀賞雲海。
雪山神木:雪山神木位於大雪山林道49.5公里下方,於林道的盡頭旁有步道可直達,步道約兩公里,來回時間約1小時。雪山神木樹種為紅檜木,樹齡1400年相當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神木附近設有公廁及紀年碑。於200林道49公里處設有星座解說牌。
埡口觀景臺 :啞口位於200林道48公里處,自停車場步行至啞口景觀臺約0.5公里。景觀臺為三層樓建築,於樓頂視野遼闊,可遠眺大雪山群峰 谷關七雄 鳶嘴山 稍來山 天氣晴朗時甚至能遠眺玉山。但山區午後常有濃霧,最佳賞景時間為中午以前。
230林道:此林道起點為位在大雪山林道50公里處的小雪山莊,全長65公里,為攀登大雪山群峰必經之路;在921地震後因多處坍方而暫時封閉。








1958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台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大雪山林業公司是一個專屬之單位,不同於當時林業主管機關(林產管理局與林務局)。政府設立大雪山林業公司,主要的資本與技術皆是在美國的援助下,當時整個園區共有500餘公頃,其中50公頃做為大型森林工業廠區,並設置鋸木廠、木材防腐工廠、針葉樹木乾燥室、闊葉樹乾餾廠等。大雪山林業公司的設立,代表臺灣林業經濟的轉型,由單純的伐木轉變成工業化與企業化的具體象徵。於1959年5月開始營業,1964年為因應從大雪山林區大量砍伐的原木,設立專屬之製材廠,廠內之設計與機械採用美國系統,與過去傳統的日式風格不同,花費大量經費引進最新的技術,似乎是要擺脫過去日本在台灣林業所造成的影響。製材廠在加工處理木材時,不論是鏈鋸伐木造材、高曳集材、聯車運材、批量製材等,皆採用機械化操作。當時製材廠年鋸原木有十萬立方公尺,廠房幾乎是沒有休息的機會。然而風光的時間總是特別快,大雪山製材廠運轉十年,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無法結合,美式機械製材作業產生的廢材量太大,以及製材廠本身的經營管理問題,於1986年結束營業
大雪山林業公司原本期望變成臺灣林業之領導者,並投入大量資金,希望將林業做一個轉型,並且將臺中市東勢區變成一個林業重鎮,在設計初期原本認為大雪山的森林資源可開採七十至八十年,卻因砍伐過快,只花了二十年就已經枯竭。雖然大雪山林業沒落的速度相當快,但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大雪山林業公司營運期間,卻創造許多就業機會,吸引本地的客家與原住民族群就業,外地來的閩南人亦為數不少,然而大雪山林業公司與大雪山製材廠裡的重要幹部,許多是由退輔會轉任而來,形成一個退役軍人主導的組織。對於人員的任用以及公司的經營,不同族群往往有著不同意見,許多福利被少數人把持在當時亦引起許多非議。然經過時代變遷,當地的林業已經沒落,轉變成一個以休閒旅遊為主的觀光化的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原本遠離家鄉前往大雪山工作的遊子,不少已經落地生根,成為當地的住民,不同族群聚集在一起所成形的文化,亦是大雪山林業發展所遺留的歷史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