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千塘之鄉」~桃園

在清朝及日治初期,每三甲農地周邊都有一口面積至少一甲的埤塘,供農民就近取水灌溉,全盛時期埤塘口數曾達上萬口,「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閃閃發光」;都是農民共同出地挖掘、共同使用,呈現農村互助的精神

「陂塘不只具有灌溉功能,一口陂塘還代表一個生產、生活、生態的系統。」2003年起即開始研究桃園陂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陳其澎說,台灣先民跨過黑水溝,為了在貧瘠、風大、缺水的異鄉生存,往往會動員家族或社區合力開鑿水塘,水利大興後,旱地變良田,生活逐漸富裕,接著蓋祠堂、建廟宇,落地生根,從陂塘還可看到家族的興衰、族群文化、歷史意涵等多元面向。例如桃園新屋鄉著名的范姜古厝,是開墾有成的范姜族人於咸豐年間大興土木,合建了一座宏偉祠堂;轟動鄉里,鄉民們呼朋引伴「來去看新屋」;久而久之新屋便成為當地的地名,古厝和附近的新屋埤等多口陂塘,是探索客家庄開發史的活素材



石門水庫、石門大圳(1964年)完工啟用後,由於灌溉水源充足及圳道設施完善,其蓄水以供灌溉的重要性已經降低;近年來又由於區域工業化及都市化的影響,區內市鎮週邊耕地面積大量減少,也使得埤塘原以蓄水灌溉為主,淡水養殖為輔的經濟效益在目前已相當有限



桃園大圳灌區數十年來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埤塘廢除,改作機關、學校、機場及其他建築用地只保留了數百口作為大圳系統的輔助灌溉調節之用




沒有留言: